在河南博物院,莲鹤方壶是当之无愧的“大网红”。它高118厘米,重64.28千克,由一朵莲、一只鹤以及各种附加纹饰组成。1923年8月,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了100多件青铜器,其中就包括两件莲鹤方壶,其铸作技艺卓越精湛,被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
走进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莲鹤方壶每天吸引着无数观众,令人赞叹不已。它纹饰新颖、结构复杂、设计奇妙,10组双层镂雕的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吭的仙鹤,给人一种“凌于云气”“入于深泉”的气魄。河南博物院首席讲解员陈莹莹介绍,很多观众到河南博物院便直奔莲鹤方壶,就是为了一睹它的真容。关于莲鹤方壶的珍贵价值,郭沫若曾这样评价:“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庄重肃穆的风格,充满了清新活力。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艺术风格。”并将其誉为“东方最美的青铜器”。
据考证,新郑“郑公大墓”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的陵寝,这些青铜器为春秋时期郑国宫廷礼器,象征国君的地位与权力,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历史面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今年是它们出土面世100周年,一代代文博人为“郑公大墓”及“国宝”莲鹤方壶的保护、传承、修复、利用倾注了大量心血。新郑市博物馆原馆长杜平安介绍,1923年8月的一天,新郑的一位乡绅李锐要在菜地里掘一口井浇灌干涸的菜地,意外发现一座古墓,后经考古发掘确定为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众多文物被称为“新郑彝器”。1927年,为安顿这些文物,在当时政府的推动下开始筹建河南省博物馆,这就是后来河南博物院的前身。郑国国君墓出土的青铜器文物成了首批镇馆之宝,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之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华北各地相继沦陷,河南省博物馆将这批文物转移到武汉、重庆。20世纪50年代,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批文物,国家将部分“新郑彝器”调往北京,1994年又将部分“新郑彝器”调往深圳博物馆。至此,“新郑彝器”除了一部分在台北,其余的分别藏于河南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院和深圳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共珍藏着58件“新郑彝器”。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副主任张俊儒介绍,20世纪90年代,莲鹤方壶相继赴丹麦、荷兰、美国、西班牙等地巡展,2002年,莲鹤方壶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文物名单。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在河南博物院的文创商店里,包含莲鹤方壶元素的文创产品有数十种,大到复制品摆件、3D立体拼图、考古盲盒,小到书签、冰箱贴、钥匙扣等,琳琅满目、创意十足。工作人员介绍,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的销售中,带有莲鹤方壶元素的产品都备受消费者青睐,文创正助力国宝“活起来”“火起来”,走进寻常百姓家。
新郑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赵舒琪介绍,新郑彝器的出土奠定了河南省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距今恰逢100年,今天重新追记它的出土、保存、颠沛、收藏、研究经过,对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国人爱国热情,提高整个社会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在“郑公大墓”文物出土100周年之际,河南博物院将推出微电影、个性化邮册,并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市共同举办“郑公大墓”发现100周年纪念大会及专题研讨会等相关活动,为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青铜文物出土百年揭牌活动。
“可以说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院,这批文物奠定了河南博物院近百年的基业,也是河南文博事业的重要起点。”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翟红志介绍,“这批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国宝文物分布在‘两岸四城五馆’,今年会同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几家博物馆,采集相关文物的三维数据,将推出线上郑公大墓文物专题展,线下举办莲鹤方壶裸眼3D展览,再现‘郑公大墓’文物震撼人心之美。”(中国文化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