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安阳市。他步入殷墟博物馆,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随后,又来到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以殷墟作轴,能够清晰地揭示一页闪烁着的中华文明起源密码。而作为新时代网民,该如何理解探源中华文明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刻意义?这些遥远的历史记忆对当代社会有什么用?我们每一个人又能做些什么?
一
中华文明何时形成?有多久的历史?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从多元起源到中原王朝为引领的一体化趋势是如何形成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如何?
这一串问题的各个答案都深深埋在土壤里,有待于考古工作者在一铲一刷中,拂去历史的尘埃,并甘愿以青丝换白发,才有可能将真相探明一二。以殷墟为例,近一个世纪来,考古工作者在此栉风沐雨,对殷墟进行持续发掘研究,使得殷墟成为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
有专家认为,“就考古学而言,目前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正是以殷墟为支点,建构起夏商考古学文化的时空体系,也为探究更早的文明提供了重要抓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至今已启动20多年,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进行研究,实证了我国有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再以河洛交汇的二里头文化为例,距今约3800年时,这一中心的广域王权国家成为“最早的中国”,赫赫文化实现广泛汇聚与辐射,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原来正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有力脉动,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开启与拔节之声。令人更为惊奇的是,如今二里头考古60年来发掘遗址近5万平方米,其进度条才刚刚走到2%,还有着98%的巨大未知想象空间。
不妨这样说,只有探寻清楚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才能真切明白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二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精准提炼和系统总结。这一重大论断,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遥远的历史记忆仍在鲜活澎湃地赓续传承,并必定将书写新的精彩篇章。
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才能知道“我从哪来”。我们不仅要触碰那轮秦时明月,倾听强汉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豪言,观看盛唐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场面,感受富宋的“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繁华,还要往上游追溯,听孔孟、老庄等哲人给讲关于仁者爱人的故事和天下大同的理想,去仰望夏商周的灿烂光辉与风云变迁,去沐浴炎黄二帝带来的文明曙光,去汲取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蕴含的无穷力量。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从黄河来,我们从长江来,我们同时也从良渚、三星堆等等文明星火中来。从上古时代一直走到今天的中华民族,道路曲折而漫长,却也光荣而伟大。明确了从哪里来,就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底气。
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坚定“我是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和价值认同,是我们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文明的价值根本。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诞生在中华文明的摇篮中,中华文明孕育的圣贤也好,民众也好,陶器也好,玉器也好,文字也好,诗词也好,风俗也好,制度也好,其智慧结晶和宝贵精华共同凝聚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所以说,中华民族的自信是有来源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我们清晰地认知到“我是谁”。“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所秉持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这些属于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至今仍浸润在我们治国理政、处世立命的方方面面。
筑牢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才能回答“我往哪去”。我们数千年以来都拥有着强大的思想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向世界贡献了富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中国智慧、中国文化、中国制度,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内在有着长盛不衰、浴火重生的生命基因。
如今,中华民族步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事业,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青春光彩。我们要往哪去?答案就在我们心中,在我们脚下,在我们眼前,我们无比坚定、无比自信、无比从容,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浩浩荡荡之势,这是必将如期到来的明天。
三
近日,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作为一名新时代网民,我们对于中华文明这一宏大话题,也能有小切口、新作为。
保持好奇学起来。如果你选择前往河南博物院参观,你的眼睛会忙到飞起,在短短时间内,在各个展厅里,中华文明发展轨迹浓缩于一处。贾湖骨笛、仰韶彩陶双连壶……一件件远古文明器物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堆堆原始的篝火,莲鹤方壶、云纹铜禁……一尊尊厚重精美的青铜器好像又带我们见到了中华民族聪慧童年的样子。
河南是文物大省,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四席,素有“中国历史天然博物馆”之称。所以,无论是全国各地游客,还是河南本地居民,可以经常到河南的博物馆和历史文化景区逛一逛,甚至或许还可以走进考古区,戴上手套、拿起探铲,体验一把考古的乐趣,亲手去抚摸中华文明的细腻纹络。
乐于分享讲起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时代声音,不一定都只是新闻媒体的事儿。当下,随着网络各大平台的快速更新,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电视台”,很多人开始在短视频等平台发声,以通俗易懂的风格讲起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来,还有些人通过穿汉服、变装秀、奏古乐、写书法等形式,让观众眼前一亮、为之心动。
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传承弘扬的一种方式,既提升了自己,又感染了别人,这样的古风正越来越受网友喜爱。同时,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华民族正在发展中的新态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以点点滴滴的作品丰盈正能量。
生活工作用起来。中华文明密码就流淌在我们身上,我们要注重培育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求本探源的求索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修身立节的道德人文精神、博采众长的文化汇通精神等等,加上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与引导,让自己身上焕发出新时代中国人的浩然气度。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讲究运用历史智慧,去拥有一双穿越古今的慧眼,以古为镜,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洗涤心灵,涵养文化情怀,增添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当你时时处处将中华文化这颗宝珠高举起来,你会惊喜地发现,看待二十四节气不一样了,看待青山绿水不一样了,看待生命价值、人生顺逆也会不一样起来。
恰好出生、成长在这片中华神州广袤热土上,应是我们每个人的幸运,那是因为,我们有着无比辉煌的过去,奋发有为的现实,光明广阔的未来。
(原载于2023年10月28日“今豫网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