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新河南:文化打造流行新风尚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0-31 16:41 浏览次数:

  今年国庆节期间,郑州一名小男孩在博物馆内绘声绘色讲文物的视频火了。视频中,这名叫谢昭雨橦的12岁男孩神情成熟老练,滔滔不绝,吸引了不少参观的游客驻足拍摄。

“豫”见新河南:文化打造流行新风尚

  平时,一到周末,谢昭雨橦就会约朋友一起逛博物馆,有时还会给一些游客进行讲解。莲鹤方壶、贾湖骨笛、妇好鸮尊、杜岭方鼎……他对文物如数家珍,历史故事脱口而出。

  “眉宇间都是藏不住的热爱”“神态语气一整个‘拿捏’住了”!对这枚妥妥的“文博迷”,网友啧啧称赞。

  是的,“藏不住的热爱”。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下的“文博热”“文旅热”可谓恰如其分。

  一起热起来的,还有应接不暇的文化盛事。

“豫”见新河南:文化打造流行新风尚

  殷墟景区外景。王飞摄

  10月17日,河南三门峡,第二届仰韶文化节;10月18日,河南开封,第41届菊花文化节;10月19日,河南安阳,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还有九月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约定”河南,嘉宾云集,共襄盛举。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对这句话铭记于心。

  最近,他也密切关注着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时代命题,也是河南破题之意。

“豫”见新河南:文化打造流行新风尚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弦歌浩荡。河南当仁不让,乐意当一个十足的“显眼包”。

  河南是电影里的“显眼包”。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热映,带火了鹤壁一座小城淇县,因神秘而浪漫的气质“出圈”,成为不少游客的热门去处。

  最近,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夏伟田去鹿台、摘星台这些地标次数更多了,有一个直观感受是:这段时间,来淇县的文化学者多了几倍,大家看了电影,都想来探寻一个真实的朝歌,透彻感受一番商文化溯源之旅。

  朝歌没有浪费这“泼天的流量”,更不会辜负千里迢迢来看她的人们。从“国庆嘉年华·封神‘淇’妙游”,到第十届中原文博会,鹤壁打出浚县古城、淇县朝歌老街、淇滨区樱花文化商业街等文旅“王牌”,让电影照进现实的文化之旅更加悠长。

  河南是古装打卡界的“显眼包”。

  “三步一娘娘,五步一公主”,今天来古都洛阳,不穿上汉服拍几张照片、几则短视频,就好像白来了一样。

  “汉服和洛阳,天然最相配。”洛阳汉服研究院院长马胜杰认为,洛阳汉服与文旅相互成就、历史文化和产业链相互支撑,让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这将对洛阳汉服品牌的培育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非要挑选一件最具代表性的古装穿上的话,你可能要犯“选择焦虑症”,先秦曲裾袍、明代大袖褙子、唐制齐胸襦裙,它们各美其美,都在这片土地上盛行过。

  河南还是诗词中的“显眼包”。

  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时,全国路演活动来到商丘,演职人员共同感受了来自高适家乡梁园的诗韵之美。“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现场,近百名商丘中小学生齐声诵读《梁园吟》,少年的琅琅书声里,有对家乡文化的自豪,也有对理想信念的坚持。

  这或许也是许多观众眼中最喜爱的一个镜头的现实映照——青年李白和高适,在夕阳下策马奔腾,豪言“身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浑身上下充满着朝气和自信!

  8月22日,七夕。距第七届中国诗歌节举办还有整整一个月时间。一位署名“郑州诗人”的客户给UU跑腿下单,要求跑腿小哥在“大玉米”、二七广场、连心里、健康路、国贸360等五个城市地标举牌打卡,把一首长诗送给天下有情人,称“诗的节日快来了”。

  UU跑腿创始人乔松涛通过朋友圈感慨,“郑州诗人和郑州这座城市,真的太浪漫了”。

  官方和民间,主流媒体和自媒体,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电影里的河南”“诗词里的河南”“热搜里的河南”,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河南”“发展中的河南”“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河南”……

  古老与现代在此融合,民族与世界在此互鉴。融合互鉴之道,就在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光影动态演绎下,1600多年前的《洛神赋图》活了起来,几株洛水之畔的牡丹伴着微风摇曳;25台超清投影还原隋唐洛阳城应天门建设场景、3D裸眼技术领略开封“城摞城”奇观、许昌灞陵桥风景区数字化呈现关公辞曹历史场景……河南坚持“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让创意、设计、艺术等元素充分融入文化旅游发展全链条。

  “改变文旅产品‘有说头没看头、有看头没玩头、有玩头没赚头’的局面,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结合好科技和创意是关键。”河南省文旅厅厅长黄东升说。

  文明,在创造者手中。我们看网剧《风起洛阳》《清平乐》,沉迷不已,迷的不仅是大唐盛世、宋风雅韵,也是如此多的文化殿堂里的巨人,曾经在一个舞台上你来我往。

  而今,正是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我们才能不断在伟大的时代孕育崭新的故事,让古老的土地拥有年轻的标识。

  读完这篇文章,可能需要十分钟;但读懂你我站立的这片文化厚土、读出日新月异的文化律动,一生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