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东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达到了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佛教真正盛行,始于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时期,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就是当时佛教信仰盛行的历史见证。可见北魏举国崇佛、佛教盛行的历史盛况,由此也催生了以绘画、雕塑、建筑等为代表的佛教艺术,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佛教艺术珍品。开封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孔惠超石造像便是北魏石刻佛像的典型代表。
北魏孔惠超石造像 开封市博物馆供图
孔惠超石造像以该尊佛像的供养人孔惠超命名。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把希望寄托于佛陀,捐建寺庙,雕刻并供奉石造像等行为在当时十分盛行,以示一心向佛之意。孔惠超石造像为莲瓣形背屏式一佛二菩萨三尊造像,石灰岩质。面相长方,大耳贴面,削肩平胸。上身着双领下垂式通肩大衣,下着长裙,飘逸潇洒。二菩萨头戴宝冠,有桃形火焰纹头光。面相与主尊相同。
北魏孔惠超石造像拓片 开封市博物馆供图
北魏孔惠超石造像 开封市博物馆供图
莲瓣式背屏上端边缘,雕刻华丽,分五层雕刻纹饰,层与层间以细窄带分开。长方形座的正面中部刻一夜叉托举博山炉,左右刻二供养比丘,前有榜题:左为“比丘僧邑师法聪供养时”,右为“比丘僧惠通供养时”。其外侧各刻一供养人像,均头戴小冠,着交领大衣,脚着云头大履,手持莲花面内而立。身后一仆人手捧供物紧随其后。前有榜题:左为“主为上毋西征大将军府长史军主兼中兵参军柳”,右为“七佛光明主郭供养时”。两侧面下部各刻一护法蹲狮,昂首翘尾,髭毛后飘,抬足张口衔忍冬。其后刻荷叶莲花忍冬纹。
北魏孔惠超石造像局部纹饰 开封市博物馆供图
背屏背面上部刻五脊屋形龛三间,脊上饰鸱吻。中间龛内饰帷帐,内刻交脚弥勒,头戴宝冠,有桃形头光。手施说法印,表现地是弥勒菩萨在上生兜率天宫为众生说法。左右两龛内各刻一供养菩萨。屋形龛外左右各刻一供养人像。周围饰莲花忍冬纹。屋顶上刻四身飞天乘云飘舞,最上端刻一禅定坐佛,有圆形头光与身光相连。屋形龛下正中刻一夜叉托举博山炉,旁饰花蕾忍冬纹。其左刻礼佛图一组,前有榜题两行:“开弥勒光明主孔惠超息上父侍佛时。”后有造像记一方,多模糊不清,隐约可见首行记有“年岁在丁十一月廿二日”的纪年。其右刻礼佛图两组,前组刻榜题两行“开佛光明主北修武大仕张文兴”,后组榜题“都邑中正孔”。其下刻供养人像9排,均头戴小冠,褒衣博带,长裙曳地,脚着云头履,手执莲花面内而立。像旁均有邑子题名,能识者有“唯那孔惠超”等 40人。最下排左刻一头大象缓缓行走,象背负莲花宝座,左前方一人手握棍棒赶引,后面一人手握树枝紧随,均着交领短襦长裤。右刻一株菩提树,远处山林起伏。树下一人头梳发髻,着交领短襦长裤,左手下垂,右手上举握树枝,反映的是摩耶夫人怀胎期满回娘家生产,途经蓝毗尼花园顿感腹痛,在一棵大树下手扶树枝,生下释迦太子的佛传故事。
北魏孔惠超石造像局部纹饰 开封市博物馆供图
孔惠超石造像的珍贵之处在于其背屏后所示的明确纪年,虽字迹脱落,辨识不清,但仍能够推测出此石造像的纪年为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是河南现存最完好的北魏造像之一,属国家一级文物。孔惠超石造像具有典型的“秀骨清像”风格,是研究北魏时期社会佛教信仰及佛像艺术史的宝贵文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