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第四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举行,与会者围绕城市类考古遗址公园的考古、研究、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等问题开展交流研讨,探索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
会议期间,新郑市郑韩故城遗址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的实践,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郑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运营更加完善、文物风貌大为改观、文化魅力更加彰显,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事业发展贡献了经验。
郑韩故城城墙口新郑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城址不移人脉不息
新郑地处中原腹地,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郑韩故城位于新郑市区周围,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与韩国的国都遗址。
自1963年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站开启了郑韩故城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通过数十年的研究保护,郑韩故城逐步现出历史真容,其城垣周长20公里、城内面积16平方公里,故城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俗称“四十五里牛角城”。在城内有一南北走向的隔城墙,把故城分为东、西两城。
郑国祭祀遗址项目、胡庄韩王陵发掘项目和郑韩故城北城门、郑国贵族墓地3号坑发掘项目分别于1997年、2008年和2017年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北城门遗址发掘面积7000余平方米。发掘期间共清理出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带车辙的道路16条,城壕1条、水渠1条,瓮城城墙1处,城门2处,灰坑、水井、墓葬等共计45座,还有排水管道、踩踏面、瓦砾层等重要遗迹。
这些重要的历史遗迹向人们展示了2700多年以来,新郑人民的先辈和他们的子孙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的场景。
古代城址与现代城市和谐共生
对于这座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河南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新郑市文物部门全力以赴。从科学保护、科学展示、科学管理方向,实现郑韩故城的合理保护、合理利用、合理发展。
对郑韩故城遗址的保护,新郑市坚持规划引领。新郑市文物部门委托编制了郑韩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战略布局下,相继编制了《郑国贵族墓葬博物馆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等工程方案。这些规划方案确保了公园建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在遗址公园建设期间,新郑市紧紧围绕“文化强市、文物惠民、文明传承”的战略,成立了由市领导牵头的郑韩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指挥部,发布《关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强化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并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的各项要求,确保各类项目建设首先要通过文物保护关。强效的保护机制、多元的保护措施,使得郑韩故城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新郑市经过多次科学论证和研判,确定在遗址的环境整治、保护展示和有效利用上寻找“平衡点”。从确定公园内部的花草树木到布局各类景观等建设的方方面面,新郑市都首先考虑如何降低建设对遗址的影响,最大程度地保护郑韩故城遗址,在保护的前提下增强观赏性和体验感,让文化遗址鲜活起来。
通过对城墙本体进行保护提升颜值,如今,虽历经2000多年风雨的洗礼,郑韩故城最高处依然高达18米,最宽处60多米。尤其是东北角城墙遗址公园与郑风苑景区、溱水河湿地公园连成一道长约6公里的景观带,故城墙成为一块巨大的“绿肺”,滋养着新郑市民。市民在公园里或吹拉弹唱,或跑跳走舞,或畅怀叙旧,或沉思往昔……古遗址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
活化利用造福百姓
郑韩故城大吴楼考古遗址公园内,每天早晨或傍晚都十分热闹,随处可见悠然的身影、开心的笑容。常到这里健身的赵阿姨说:“这里相当于一个没有围墙的露天‘博物馆’,在这里休闲健身,感觉更有文化味儿。”
除了市民自己的文化活动,新郑市还利用“博物馆日”“旅游日”等重大节日,在遗址公园开展文物展、文创展、非遗项目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为新郑市民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大餐,拉近公园与市民的距离,让遗址公园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像这样的考古遗址公园,新郑市已经建成9个,绿化面积近1000亩,全部免费开放。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2年接待游客44.5967万人次,其中免费游客43.3735万人次,约占游客接待总量的97.26%。
郑韩故城遗址公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北城墙中段、后端湾综合遗址等区域的保护项目已分别获得国家文物局立项,目前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开展勘察设计工作,同时村庄安置、土地征收等工作也在逐步开展。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一头牵连着千年文脉,一头维系着后世传承。这些散落在新郑的文化瑰宝,如今正串点成链,使新郑这座城市成为一个“大遗址”。新郑市民在这里聆听历史声音、感受时代活力。
“我们学校的操场就在这个公园里,我太喜欢了。”新郑市子产小学与郑韩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相邻,将操场建在公园里,是新郑文化遗产活化的又一亮点。
未来,新郑市将进一步加强大遗址考古研究、价值阐释、创新展示,充分运用创意、科技等手段,更好地展示大遗址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让参观体验更加精彩、让文化家园更加美丽、让人民群众更为满意。(中国文化报记者 张莹莹 通讯员 赵舒琪 孙瑞)
(原载于2023年11月14日《中国文化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