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北阳平遗址疑似发现迄今所见最早的瓦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大象新闻 作者:程冰冰 罗曼 发布时间:2023-12-20 16:55 浏览次数:

  记者从正在举行的“2023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了解到,今年,灵宝北阳平遗址新发现“瓦形器”,为研究早期房屋建筑材料提供了新突破。

  北阳平遗址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时期聚落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北阳平村西约500米处,坐落在关子沟与阳平河之间狭长的黄土小台塬即阳平塬之上,西有关子沟与程村塬相隔,东临阳平河与铸鼎原相望。遗址南北长近2000米,东西宽300米至500米,现存面积约72万平方米。该遗址是灵宝铸鼎原区域仰韶文化遗址群中面积最大的遗址,也是目前灵宝盆地发现面积最大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主要为仰韶中期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存。

  北阳平遗址群遗址分布图

  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丁福林介绍,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共发现仰韶时期房址4座、陶窑6座、灰坑117座,壕沟1条,历史时期墓葬40座。

  在聚落布局上,北阳平遗址被3条壕沟分为三段,北段(壕沟1以北)和中段(壕沟2以北)占据遗址的大部,遗存内涵基本一致,为仰韶文化中期,南段(壕沟3以北)遗存年代可能较晚,延续到了仰韶晚期。

  丁福林介绍,本次发掘为进一步了解了这一时期房屋建造技术、功能,以及该聚落的文化内涵、聚落布局、社会分化等情况提供了新的材料。在建造技术方面,首次在F15等3座中小型房址发现地面涂朱现象,涂朱房址最小者仅30平方左右,涂朱层厚约1-3毫米,以赤铁矿粉为颜料。F15、F16室内地面上层均为灰白色料姜石粉层,坑洼不平,推测应是房内居住面二次整修加工过程未结束,废弃填土可见片麻岩等石块,成分与居住面内矿物碎屑一致,应是铺设居住面材料之一。F15西墙使用两排柱洞用以支撑墙体及屋顶,以往所不见,在其室内西北角发现一夯土小平台,残长1米,宽50厘米,高约5-10厘米,在F17室内西墙亦有发现,且残长约3.5米,残宽20-35厘米,残高约20厘米。应是有意修建的置物台。总体来看,北阳平遗址内仰韶文化房址在形制结构、营建方式、建筑材料等基本一致,结合周边西坡、白水下河等遗址,表明这一时期仰韶文化房址呈现出标准化、成熟化趋势。

  此外,考古工作者在北阳平遗址还发现了重要遗物——瓦形器。新发现“瓦形器”为研究早期房屋建筑材料提供了新突破,形制与后期陶瓦类似,器形较大,数量较多。拟观察出土位置、状态、功能等,如果能够确定其房顶建材用途,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