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马作为重要的社会物质资源,是国力的象征,也是个人身份、地位和财力的象征,它在军事战争、交通出行等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郑韩故城发现车马坑205座,清理出马骨1135余具,出土马匹的数量约占国内发现总量的四分之一。
与商周的车马坑相比,郑韩故城陪葬车马坑有什么样的特点?马牲为何会摆放的如此整齐,它生前经历又经历了什么?12月28日,在2023黄河考古论坛暨河南科技考古年会上,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曹金萍以“考古出土车马坑的动物考古学研究思路——以郑韩故城为例”为题做了汇报。
曹金萍表示,郑韩故城陪葬车马坑内车马组合形制沿用商周,但所占比例明显下降,马坑比例上升。商代车马呈驾乘状埋藏,东周则以拆车埋藏常见,车上马下同坑放置。
关于郑韩故城车马坑中的马牲埋葬前的经历,曹金萍说,通过对郑王陵三号车马坑内土样中未检测到重金属元素,排除了马牲重金属中毒的可能性,马体内未见箭镞、骨骼上也未见射杀痕迹,但存在有马额骨凹陷的现象,推测马牲在埋藏前头部因遭受重击而处于晕死状态。
另外,曹金萍通过对郑韩故城春秋时期182匹马和战国时期53匹马进行骨骼鉴定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马牲以雄性为主,身高普遍在1.35米到1.45米之间,且存在束马尾的现象,马的品种与东周时期内蒙古地区的马关系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