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考古 专家以典型案例细说河南科技考古科研实力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大河网 作者:莫韶华 发布时间:2023-12-29 17:24 浏览次数:

  以郑韩故城为例,如何根据考古出土车马坑的动物来研究考古成果?2000多年前的“专属座驾”长啥样?如何通过河南考古遗址案例来判断牛是何时开始“役用”?12月28日,“2023黄河考古论坛暨河南科技考古年会”在郑州举行,来自河南文博考古界和郑州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话科学技术对于考古学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本次年会由河南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黄河考古研究院承办。

  居全国第一方阵 河南科技考古科研实力雄厚

  据了解,河南独立开展科技考古工作始于2003年,各机构成立了科技考古研究室或科技考古实验室。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介绍说,河南科技考古现有研究人员56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8名,副教授或副研究员20名,博士40人,硕士12人。研究方向12个,涵盖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骨考古、分子考古、环境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陶瓷考古、冶金考古、玉石器检测、寄生物考古、数字考古、GIS与遥感考古等。

  此外,专业实验室有25个,实验室和标本库的总使用面积约为2700平方米。大中型仪器设备100多台,购置总价超过9000万元。

  任伟介绍,近10年来,河南已完成或正在进行30余项科技考古研究项目,组织召开过5次国际会议,出版了10多部著作,与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科技考古合作研究关系。

  经过20年的发展,河南科技考古已取得显著成就,研究力量在全国省级考古单位中处于第一方阵。特别是在科技考古资源方面,河南表现尤为突出,以时代连续和质量保存好著称。

  “我省高度重视科技考古综合实力的提升,2023年8月,我省决定启动《河南科技考古提升工程》工作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建立工作机制、加强样品采集和鉴定检测、设置重大科技考古项目等方面。这些措施将全面提升我省科技考古研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据任伟介绍,在过去的几年里,河南考古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掘了许多重要遗址,如灵宝城烟、南阳黄山、宜阳苏羊、巩义双槐树、郑州大河村、淮阳平粮台、淮阳时庄、禹州瓦店遗址等,这些发现为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明演进过程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积极开展科技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石。

  以“案”说“法” 科技赋能河南考古研究

  在年会上,与会专家分别作了《河南三门峡地区貌国人群基因组研究》《郑州地区先秦时期手工业遗存中的燃料研究》《河洛地区二里岗文化农业复杂化的考古观察》《淮阳平粮台遗址龙山时期陶器残留物分析和研究》《新密新岩遗址新岩期陶器残留物分析和研究》等专题报告。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任广在以“宜阳苏羊遗址新发现及多学科研究进展”为主题的讲座中指出,通过近三年的工作,考古工作人员在苏羊遗址内发现了人工环境、生活区、墓葬区、湖沼等重要遗迹现象,同时出土一大批陶器、石器、人骨、动物骨骼及炭化植物等遗存。

  “我们在做好田野考古工作的同时,对出土不同类型的遗存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多学科研究。从C14测年、人骨研究、古DNA研究、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陶器制法与产地分析等多角度全方位对出土遗存进行研究,深入挖掘遗址蕴含的丰富信息,目前各项多学科研究已有初步进展。”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曹金萍博士以《考古出土车马坑的动物考古学研究思路——以郑韩故城为例》为题作了汇报。

  根据研究,曹金萍等考古工作人员近年来针对郑韩故城车马坑遗存开展了动物考古学研究,同时整合文献记载和其他考古发现,借助DNA检测分析、同位素分析、金属成分检测等科技方法,在郑韩故城对马的利用方式、车马坑形制特征、车马坑性质、马牲的形态特征、车马殉葬过程、车马使用的等级化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深入地阐释了车马坑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郑韩故城的墓葬制度、城址布局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多年来随着郑韩故城车马坑材料的积累、动物考古鉴定分析的深入、车马遗存的清理技术的不断提高、规范发掘现场的信息采集、细化动物考古研究方法和内容,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车马坑发掘和多学科研究体系,为其他区域车马坑的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曹金萍说。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丽娜针对淮阳平粮台遗址龙山时期陶器残留物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平粮台遗址龙山时期是早稻混作的农业经济模式,且以早作农业为主。先民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的方式以农业种植为主,兼有采集。另外,部分陶器标本观察到与发酵损伤接近的淀粉粒、糊化的水稻淀粉粒、酵母细胞和红曲霉,说明这一地区龙山时期先民已掌握用水稻酿酒的技术。本次研究成果为了解豫东地区龙山时期陶器功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生业模式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