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供图
地处河南东部平原的周口与中国历史上的夏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以来,这里便流传着“太康失国”“后羿代夏”的传说。周口沙颍河流域也被认为是连接夏文化的核心分布区——郑洛地区与“禹会诸侯”的安徽蚌埠淮河流域的关键通道。
2023年12月12日至13日,由河南省文物局、周口市委宣传部、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的“夏时期的周口”近年考古发现交流咨询会在周口市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以及山东省、安徽省、河南省的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淮阳朱丘寺遗址、蒋台遗址及太康刘庄遗址等夏时期考古新发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开展学术研讨。
近年来,周口市高度重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强化与省内外院校、机构的合作,大力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加强市域范围内夏代遗址考古发掘和夏文化研究阐释,努力形成、深化周口“夏代遗址群落”的文化影响力。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靳松安表示:“通过这几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周口市考古部门的通力合作,河南基本上摸清了周口市境内古代遗址的分布情况,为夏文化时期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基础性材料。”
历史文献记载和已有的考古成果表明,河南中西部是夏文化探索和研究的核心地区,河南省是解决“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完整展现夏朝历史”问题的关键地区。
近年来,河南在“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课题统领下,以全面复原夏文化的诞生背景、文明成就、政治结构、国家体系为研究目的,通过考古发现来证实夏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总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开展了大量考古科研工作。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立刚表示,通过田野发掘获得具象考古材料,包括器物、遗迹、聚落等,夏文化的面貌特征和源流、夏代社会结构、国家形态都需要通过这些材料来阐释。中国考古学家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已经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河南已经开展了二里头遗址、王城岗遗址、瓦店遗址等10个夏文化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和洛阳盆地、颍河流域、沙汝河流域等区域的系统调查。
▲ 出土于洛阳二里头遗址的乳钉纹铜爵
“夏文化探索一直以来都秉承着多学科协同攻关的思想。”周立刚称,通过多学科手段获得的深层次信息在夏代史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介绍,2020年国家文物局启动的“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就设计了“环境、资源与生业经济研究”“人类生存状况研究”等子课题。在2021年夏文化论坛上,学者对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出土的冶金遗物、偃师商城水资源利用体系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绿松石的生产与流通等课题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环境、资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收获。2022年的夏文化论坛则在生业经济研究和人类生存状况等领域取得了新突破,并且确立了多学科联合攻关重点遗存的指导思想,为夏文化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通过各考古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夏文化探索已取得重要进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表示。平顶山市叶县余庄遗址面积125万平方米,是目前河南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大量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尤其是具有显著礼制色彩,数量以九、七、五为一组的陶礼器随葬品的出现,说明影响后世的中原礼制可能已经在龙山文化晚期或夏初期开始形成。周口淮阳时庄遗址为首次发现功能明确的夏时期早期小型粮食仓储城址,是具有区域国家政权性质的管控力已经形成和发展的证明。南阳方城八里桥遗址面积130万平方米,是夏王朝的区域政治中心,发现了夯土建筑基址、墙垣、环壕等遗迹,出土有玉器、绿松石嵌片和铸铜相关的遗物,文化面貌与二里头遗址保持高度一致,说明遗址所在的南阳盆地属于夏王朝的直接控制区,反映出夏王朝国家治理已出现都邑中心、区域中心和小型聚落等多层级结构。
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作为夏都,通过道路和墙垣把遗址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宫殿区居于核心。这种严谨有序的布局,突显宫殿区的核心地位,反映出社会阶层、等级划分非常严格,是进入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也反映出都城在国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
河南一系列考古发掘为填补夏代史研究的空白提供了诸多实物资料。未来,河南将继续在夏代史研究方面发力,为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