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对龙情有独钟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大河报 作者: 张晶晶 发布时间:2024-01-31 17:16 浏览次数:

  【开场!中国龙】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体系里,真龙往往威严神圣,是上天的化身,是被崇敬的灵物。

  黄帝“乘龙升天”,炎帝“感应神龙而生”,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蛇即是龙。

  那么,龙的崇拜究竟开端于何时?

  1987年,河南省濮阳县开挖西水坡水库,出土了一处墓葬,终于揭开了“中华第一龙”的神秘面纱。

  “乘龙升天”这一扑朔迷离的传说,被在该墓葬出土的蚌壳龙虎摆塑所证实。

  细看这龙,它躺在一壮年男性骨架的左侧,是用蚌壳精心摆塑而成。它身长1米78,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像即将要带着墓主人腾飞升天。

  它在地底数千年,历尽沧桑,却依然昂扬雄劲。

  它的出现,标志距今64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就已然形成对龙的图腾崇拜,中国的龙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史诗脉络。

  至于这位距今6400年左右的河南男性是谁,学界尚未给出定论,有学者认为,他就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

  龙之为灵,诚昭昭也。

  伏羲、女娲的传说,也尽是龙的身影。《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太昊氏就是伏羲,被后人称作三皇五帝之首。如今的河南淮阳太昊陵,每年都有弘扬龙文化、继承龙精神的研学活动。

  中华民族将龙作为图腾,最早是由闻一多提出的。

  他在《伏羲考》里说:龙的形象是在蛇的基础上,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与须而形成的。

  他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学者认为,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发现,说明中原地区在距今6400年左右,对龙的崇拜意识已经起源,但意识的起源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形成。

  远古时代,人类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以千年为单位的跋涉。

  大约又过了2000余年,龙的形象才真正被社会普遍认同,成为兽骨上的纹饰,玉镯上雕刻的图案,石壁上的花纹。

  根据考古发现,专家认为中华龙文化最初形成在大约距今4400年前的中原地区。

  【一条巨龙贯穿的上下五千年】

  发源于中原的龙文化形象,是后世中华民族完善龙图腾的基础。

  时间来到约3700年前,二里头文化时期。

  在这个最早的王朝,人们也发现了大量的龙文化遗存。

  2002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继濮阳“中华第一龙”之后,再次为中原龙文化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时候,龙的形象已经大致相同。这绿松石龙色彩绚丽,它头大,蜷尾,梭形眼,龙身曲伏有致,有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鳞纹。

  有学者称,出土这绿龙的墓葬的主人,是当时的贵族阶层,且是保卫或侍奉宫殿主人的王室成员的近臣。

  这说明,当时使用龙的不是一般的贵族,而是接近王室成员与“王”者有关的重要贵族。

  夏之后,商周时期的龙文化遗存也相继在河南被发掘——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蜷体龙形玉玦;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出土一大批精美的龙形玉佩,包括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代表的玉猪龙、人龙合纹珮、盘龙形珮、团身龙形珮等;

  平顶山应国墓出土西周时期盘龙钮带盖铜盉,昂首盘旋的卧龙为盖钮,龙颈上挺,结构精巧。

  这时的王朝,崇尚鬼神和宗教,龙纹、龙形玉佩常被用在祭祀仪式中,或佩戴在身上辟邪。

  到了秦汉以后,龙成为君主的标志,此后数千年封建社会,龙演变成了权威和尊荣的化身。

  所有的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座”、睡“龙床”。

  皇帝生气叫“龙颜大怒”,皇帝高兴叫“龙心大悦”,皇帝生病是“龙体抱恙”,皇帝的子孙是“龙子龙孙”。

  历史上,无论王朝如何变迁,龙文化的传统一脉相承。至今,海内外华人都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

  可以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以一条巨龙贯穿始终。

  在中原地区,从龙的起源到内涵的完善,再到近现代龙文化的艺术发扬,这条巨龙摆尾的线索从未断绝。

  【细数河南的中国龙】

  除了丰富的考古发现、文物遗址,在河南留存至今的非遗、民俗中,仍有相当丰富的“龙”元素痕迹。如舞龙、剪纸龙、泥塑龙,钧瓷、汝瓷上的龙等。

  当下民俗文化里,百姓仍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祭龙王”“五月五,赛龙舟”“六月六,晒龙袍”的习惯。

  数千年积淀的龙文化,背后是一代代祖先对这个世界的打量、敬畏、认同与赞美。

  它的内涵无比丰富,早已内化为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

  即将到来的龙年,令我们目光再次汇聚到龙这个字眼,体察它的神圣与可爱之处。

  而作为中华龙文化源头的河南,在龙图腾、龙文化、龙符号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龙年在即,大河报·豫视频将开启“寻龙记”龙文化系列报道,分别从文物遗址里的龙、非遗民俗里的龙、汉字里的龙三个方面,细数“中原的龙如何影响中华的龙”。

  致敬这个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