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项目竣工,龙门石窟发布最新考古发现!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龙门石窟研究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10 16:42 浏览次数:

保护项目竣工,龙门石窟发布最新考古发现!

  修缮之后南洞现状

  龙门石窟擂鼓台区以

  擂鼓台南、中、北三洞窟龛造像为主体

  除以上所述洞窟外

  还包括擂鼓台三洞以北的小型洞窟群

  总计约80个窟龛

  该区大多是武则天时期开凿的洞窟

  在中国唐代佛教石窟中

  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龙门石窟擂鼓台

  保护项目竣工

  2021年7月19至20日,河南多地遭遇洪灾,龙门石窟洞窟渗漏水严重。擂鼓台区域洞窟曾于2011年进行过水害治理工程,经多年观测,水害治理工程效果良好。但在这次暴雨冲击之下,擂鼓台区域洞窟渗漏水再次加重。

  针对文物出现的险情,龙门石窟研究院第一时间组织文保专家到现场实地踏勘洞窟病害发展情况,评估险情,形成评估意见。2021年12月施了临时性支撑工作,2023年9月20日开始施工,2024年4月3日工程完工并通过四方验收,至今日正式开放展示。

  工程主要内容为水害治理、危岩治理和擂鼓台南洞失稳治理。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了一些创新型的应用和新发现:

  (1)南洞前部砌体穹顶砖拱券加固中运用了新的技术手段。

  (2)在拆除南部砌体的过程中发掘出被掩埋于西墙夹层中的文物残件80余件。这些文物的发现属于工程施工中的新发现,为研究窟前建筑的形式、擂鼓台保护历史以及擂鼓台佛教艺术内容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3)佛足迹碑更多内容被发现。在拆除南洞前部砌体时,原作为砌体建筑构件一部分的佛足迹碑被发掘清理。原被掩埋于墙体中的佛足迹碑的两面内容被首次发现和解读,对研究龙门石窟乃至中国佛教中佛足迹碑的发展演变和形制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佛足迹碑的发掘清理、异地保存有利于其的更好保护。

  根据勘察设计方案及结合施工期勘察资料总结,对主要病害(水害和砌体结构变形失稳)开展了针对性治理措施,取得了预期治理效果。

  水害治理效果

  通过多种水害治理措施的联合应用,洞窟渗漏病害得到极大的改善,尤其是擂鼓台区域的三大洞窟,近期雨后观察洞窟内未发现明显渗漏水现象,渗流水及面流水病害得到有效治理。

保护项目竣工,龙门石窟发布最新考古发现!

  治理之前北洞雨后洞窟渗漏水状况

保护项目竣工,龙门石窟发布最新考古发现!

  2024.3.24持续降雨后北洞雨后洞窟状况

  南洞修缮效果

  南洞相关保护修缮工作有效抑制了砖拱券的变形失稳趋势,消除了外墙面鼓闪、开裂现象,砖屋面(2000年改造形成)结构在文物保护专家的指导意见下,较原形制适当调整成加檐的瓦屋面结构,屋面有组织排水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创造并形成了稳定的洞窟保存环境。

保护项目竣工,龙门石窟发布最新考古发现!

  修缮之前南洞状况

  考古新发现

  在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南洞加固维修保护工程中,考古人员配合保护工程于 2023年11月初-12月初对擂鼓台南洞前壁(西墙)内的填充物进行了考古清理,出土较多精美遗物,发现石刻造像和建筑构件80余件。

  该墙由石块、青砖垒砌而成,宽约1.3米,其中临窟内的一侧为青砖单砖垒砌,窟外部分为不规则石块与青砖单砖垒砌,石块在下半部,上部为砖。

  在墙的内部填土中,发现有遗物填充,经逐层清理出土有砖、陶质遗物100余件,其中编号的石造像残件80余件、门砧石1对、陶质脊兽残件数件。

  以洞窟窟门为界,门南侧夹墙中出土遗物56件,北侧夹墙中出土遗物28件,初步观察多数造像残件可以拼对修复。

  经清理,这些遗物逐层摆放,垒砌于墙内。

  本次出土遗物以石刻造像为主,有佛头、菩萨像残件、头部残件、花纹残件、莲座残件、造像脚部残件和1对门砧石(门墩)等。

  其中一件圆雕佛头,出土于前壁西南角近南墙的地表面下40厘米处,上部为坚硬的料礓石堆积,头像保存完整,高38厘米、宽22厘米、厚19厘米,头顶有高肉髻,肉髻和发髻表面饰品字形水涡纹,头两侧和后部发纹雕刻波浪状起伏,面相丰满圆润,长眉细目,眼睑微启,直鼻,鼻尖稍残,双唇饱满,曲线柔和,神态恬静祥和,下颌圆润,颌下有内凹弧线,整个头像雕刻精美,具有鲜明的龙门盛唐造像风格,判断时代为7世纪末-8世纪初。

  出土的几件造像残件,均圆雕像,体量较大,其中1尊佛像残件高76、宽55、厚28厘米。1件菩萨半身像高55厘米、宽39、厚22厘米;1件菩萨脚及莲座残件高45、宽54、厚34厘米,均为头部以下的身体部分。另外还有一些造像为擂鼓台南洞墙壁上坍塌的结跏趺坐像残件,个别还残留有彩绘痕迹。门墩石长54厘米、宽29厘米、高31.5厘米,中部有槽孔。

保护项目竣工,龙门石窟发布最新考古发现!

保护项目竣工,龙门石窟发布最新考古发现!

  佛头出土情况和考古人员进行初步清理(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

  根据洞窟在早期的坍塌、前壁和窟顶前部垒砌的青砖、前壁内的出土物、2008年擂鼓台区窟前遗址考古发掘以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的古代地震史等推断,前壁墙内填埋造像应该在明代中晚期,其目的主要是古代在修复加固洞窟前壁的时候填充于墙内,节省砖石等用料。造像来源,可能为石窟中塌落的残块和该区域在唐宋时期为香山寺别院并存留、散落有部分圆雕造像,这从擂鼓台区窟前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不同时期遗物1900件可见一斑。而出土的完整佛头,填埋较深,上部有山石料礓等堆积,非夹墙内出土,推断为晚唐-宋时期即已塌落掩埋于此。

  此次配合保护工程的考古清理,是龙门石窟考古工作中一次石刻造像的集中出土,也是首次在古代维修工程的墙壁内发现造像。这些造像数量多、体量较大、造像精美。本次考古发现,对研究龙门石窟唐代造像艺术、擂鼓台区的历史沿革、古代维修加固历史和地震史、经济社会状况,以及深化石窟保护研究等有重要价值。

保护项目竣工,龙门石窟发布最新考古发现!

保护项目竣工,龙门石窟发布最新考古发现!

  考古人员对洞窟前壁墙内填充的遗物进行清理(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