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开馆!新增50余件文物……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洛阳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15 09:51 浏览次数:

  11日从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获悉,洛阳考古博物馆提升改造于近日完成,正式面向公众重新开馆。

  经过提升改造,洛阳考古博物馆在原展览陈列的基础上新增50余件珍贵文物,为大家集中展示十三朝古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该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增的展品以汉代物品居多,其中有不少为首次展出。

  玉器

  玉猪、玉蝉、玉璧、玉圭、玉璋、玉剑彘……在展厅的汉代玉器展柜中,它们都是“新面孔”。

  “这件玉猪洁白温润,所用材料应该是名贵的和田羊脂玉,显示出墓主人非同一般的地位。”现场讲解员介绍,在古代,猪是财富的象征,死者手握着玉猪,表达了继续拥有财富的愿望。

  展柜中新增的玉圭、玉璋、玉剑彘,均来自2018年洛阳保利大都会工地发现的西汉大墓,它们同样用料考究、雕工精细,也是墓主人地位的象征。该西汉大墓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等级较高、墓制复杂的空心砖大墓,大雁灯、玉温明等多件出土文物为洛阳乃至河南地区首见,填补了中原考古发现空白。

  陶器

  除了玉器,展览中新增的陶俑、陶帐座、彩绘陶壶、陶楼等文物也看点十足。

  在展柜中,十余件陶伎乐俑、陶骑驼俑、陶杂技俑、陶骑象俑被摆放在一起,它们摆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脸上的表情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仿佛一场汉代百戏正在观众眼前上演。在这些陶俑旁边,还有两只肥胖的汉代陶鸡。它们一站、一卧颇具动感,卧在地上的那只,身下还有几只小鸡探出头来,显示出满满的生活情趣。

  在展厅中央,有一组西晋时期的陶器。其中,陶镇墓兽身形健硕,似猪似狗,尾巴向上卷曲,脖颈鬃毛竖起,威严中又透出几分萌趣。现场讲解员介绍,从考古发现来看,镇墓兽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此时的镇墓兽偏向写实,到唐代,镇墓兽就变得更加抽象,身形也逐渐直立起来。

  能拆装的五层陶楼,堪称汉代随葬陶楼中的精品。现场讲解员介绍,因为器型较大,这座陶楼是分开烧制后再组装在一起,显示出当时手工业和制陶业的发达水平。作为两汉时期随葬器物的典型代表,陶楼承载着人们对拥有琼楼玉宇、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

  此外,展厅内还有一件五彩斑斓的汉代彩绘陶壶。“壶上纹饰丰富,中间有一幅车马出行图,马匹形态各异、四脚腾空,仿佛正拉车疾驰。”现场讲解员介绍,这件陶壶最难得的是色彩,除了常见的红色、绿色、黑色等,还有依稀可辨的紫色,让它显得尤为珍贵、特别。

  出土于北魏元祉墓的一组陶俑也不容错过,他们身材修长、神态各异,身上的服饰既有游牧民族特征,也有中原地区元素,是当时民族融合的生动展现。

  青铜器

  展厅内的青铜器以商周时期为主,但新增的一件汉代青铜博山炉,造型别致。

  博山炉是中国汉代常见的焚香器具,因盖子呈山形而得名。这件博山炉的特别之处在下方的支架,它被制作成一只雀鸟的形状,雀鸟的下方还踩着一只乌龟。讲解员介绍,这是汉代流行的四神崇拜,这两种动物分别为四神中的朱雀、玄武,是古人升仙思想的一种体现。

  洛阳考古博物馆位于隋唐洛阳城遗址南城墙西段,紧邻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每周二至周日开放,入馆参观无须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