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洛阳博物馆与东莞市博物馆主办的“琳琅万象——东莞市博物馆藏清代外销精品文物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此次开幕仪式由洛阳博物馆副馆长慕鹏主持,洛阳博物馆馆长李文初、东莞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杨晓东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
展览精选广彩瓷、珐琅器、折扇、广雕、广绣、银器等近200件东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通过“绚丽多彩 金碧辉煌——广彩瓷”“中西合璧 华丽典雅——广绣、折扇与银器”“铜胎细琢 珐琅成彩——铜胎画珐琅”三个单元,展示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清代广东外销艺术品,再现了东莞作为广州外港、粤海第一门户、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独特历史风貌和城市文化。这些闻名中外的“广东制造”是中西方文化和艺术交流碰撞的结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见证,更是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开放胸怀。
展览概览
第一单元
绚丽多彩 金碧辉煌——广彩瓷
清代,在众多销往国外的瓷器中,广彩是最为耀眼的品类。广彩(广州织金彩瓷)兴起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是用景德镇的白瓷胎在广州彩绘烘烧而成,广彩以“绚彩华丽,金碧辉煌”而闻名于世,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彩绘艺术,又吸取了西方艺术精华,是中外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
清康熙青花矾红描金张生跳墙图盘
清乾隆广彩人物纹八角盘
清光绪广彩人物图抱月瓶
第二单元
中西合璧 华丽典雅——广绣、折扇与银器
清代,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广绣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运用明暗透视及光线折射的原理,使广绣更加适合西方人的审美趣味,曾一度引领欧美的社会时尚。外销扇与中国传统扇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扇骨材质多样、造型丰富,扇面纹饰华美、色彩艳丽、做工精细,欧美风格显著。18、19世纪,在西方的上层社会,贵族身着华丽的晚礼服,手执一柄精美的东方扇,成为一种时尚。银器作为十三行的高档外销商品,常被外商作为来华贸易的纪念品而带回,因而在广州十三行商馆区里,形成了一个银器市场。18世纪初期,西方商人开始在广州订制银器,纹饰主要为当时欧美流行的风格。19世纪,中国传统纹饰广泛流行起来。
清代白绢广绣花鸟纹酸枝木屏插
19世纪骨雕人物花卉孔雀毛扇
19世纪银鎏金累丝花蝶纹书形名片盒
第三单元
铜胎细琢 珐琅成彩——铜胎画珐琅
珐琅器,是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成的器物。铜胎画珐琅俗称“洋瓷”,是用珐琅釉料直接在金属胎上作画,经烧制而成。画珐琅起源于法国,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金属珐琅器依据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清代由于铜料的紧缺,铜胎画珐琅主要供清宫使用,外销铜胎画珐琅少之又少。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锦地开光山水人物故事图盘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锦地开光通景山水人物故事图方形倭角茶叶罐
清代铜胎画珐琅锦地开光人物故事图双耳瓶
展期:2024年4月22日——7月21日
地点:洛阳博物馆二楼临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