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上午,由龙门石窟研究院、栖霞山石窟研究院、洛阳日报社联合推出的“云上龙门牵手金陵栖霞山”大型直播活动推出第三场。南京市博物总馆研究员邵磊带领全国网友走进南朝石刻艺术宝藏——栖霞山千佛岩。
缘起于南朝齐明僧绍、明仲璋父子与法度禅师的栖霞山千佛岩,是南朝规模最大、绵延最久的石窟寺遗存。栖霞山石窟可划分为两片区域,其一是明僧绍、明仲璋父子与法度禅师规划经始、位于“品外泉”以西的千佛岩区域,在空间上与南唐重建的舍利塔暨民国初复建的栖霞寺院连为一体,现存大小窟龛共计83座,造像240尊;其二是千佛岭区域,现存大小窟龛208座,造像323尊,多为唐代遗存。
据史料考查,栖霞山千佛岩的开凿,较云冈石窟迟31年,比龙门石窟早17年,这一沿革序列被后来学者论证认为对探讨中国石窟造像风貌的传承,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千佛岩中三圣殿 《洛阳晚报》资料图片
邵磊介绍,千佛岩中三圣殿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朝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为高达12米的无量寿佛坐像。2002年,在千佛岩三圣殿前广场下发掘出土了江总撰文、京兆韦霈书缮的《金陵摄山栖霞寺碑铭》原碑残石,碑上镌刻有一部齐、梁、陈三朝在千佛岩南岩营造并妆銮石窟造像的“功德簿”,尽管由于碑石残缺,每行文字的后半部分已无存,但仍是探究千佛岩南朝石窟造像沿革的第一手材料。江总官至南朝陈吏部尚书,才华出众,声名远播。
从直播中可以看到,石窟佛像有坐有立,“大有数丈,小仅盈寸”,造型精美。千佛岩在宋明两代,曾有修葺和增刻,岩壁上还有宋代陆游所书的“古千佛岩栖霞寺”七个楷书大字。栖霞山石窟作为六朝都城唯一的石窟寺遗存,对于研究六朝佛教文化考古、探索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内涵与成就,对于认识和展现六朝都城的优秀文化和艺术创造,对于研究和揭示南朝佛教文化与当时西域地区、河西走廊、北方区域及东亚地区的佛教文化关联都有独特、重大的科学价值。
4月29日上午10时,“云上龙门牵手金陵栖霞山”大型直播活动推出第四场,南京大学教授、栖霞山石窟研究院院长贺云翱以《六朝风华——建康佛教考古》为题,带领大家走进六朝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探寻六朝时期造像艺术的魅力。(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