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龙门牵手广元石窟”直播第二场
聚焦龙门石窟背后的武皇故事
14日上午,由龙门石窟研究院、广元石窟研究所、洛阳日报社联合推出的“云上龙门牵手广元石窟”大型直播活动推出第二场。来自龙门石窟研究院陈列展示中心的高丹以《石刻艺术巅峰背后的武皇故事》为题,带领大家走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极南洞、擂鼓台中洞,触摸龙门石窟造像繁盛期的历史印迹。
说到武则天,不得不提的就是大卢舍那像龛,民间传说大佛的面容就是依据武则天的面容雕刻而成。高丹介绍,在卢舍那大佛佛座北侧有一则《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以下简称像龛记),是研究这组群雕珍贵的文字史料。
卢舍那大佛
“从像龛记中可以看到,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所建。”高丹介绍,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四月,武则天以皇后身份施脂粉钱两万贯对这一工程给予资助,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像龛记中还记载了参与这一工程的人员,在龙门石窟唐代窟龛中,大卢舍那像龛是对施工成员记载最详细的洞窟,反映了当时的执政者对该工程的高度重视。
“武则天大力尊崇佛教,开创了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的又一个兴盛时期。”高丹说,武则天自幼受母亲影响和佛法熏陶,且成年后在感业寺出家时又深入学习佛经,后来借助佛教成为一代女皇。在她称帝后,佛教寺院的数量和规模及僧尼人数不断增加,大量佛经被翻译并广为传播,武则天还亲自为多部经书作序,可以说,她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在龙门石窟中,留下了大量与武则天有关的遗迹。
武则天时期,龙门唐代窟龛开凿也进入繁盛期。这一时期(公元684年至公元705年左右)的窟龛造像,雕刻技艺炉火纯青,造像题材百花齐放。而因为武则天尊崇弥勒信仰,弥勒造像更是大规模出现。例如,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端的极南洞,窟内主佛就是弥勒造像。据该窟前庭内壁造像碑文可知,此窟由唐代三朝宰相姚崇开凿。姚崇任职以来深受武则天的赏识与器重,遂于龙门石窟开窟造像,推动弥勒崇拜。
极南洞内部
除了西山石窟,直播中,高丹还带领大家走进位于龙门东山的擂鼓台区域,这是龙门石窟武周时期重要的佛教造像遗迹。“在武周时期以前,龙门东山没有营造过大型窟龛,现存最早的纪年题记为武周天授三年(公元692年)。”高丹说,擂鼓台区域有北、中、南三个大型洞窟,其中擂鼓台中洞内容最丰富,堪称武则天为自己打造的“心灵港湾”。擂鼓台中洞又称“大万伍仟佛龛”,佛籍中所涉及的唐代一万五千佛事,均与礼忏(礼拜与忏悔的简称)活动相关,这或许揭示了残酷的政治斗争背后,武则天寻求内心平静的心路。
在16日的第三场直播中,广元石窟研究所石窟研究中心主任舒灵扬带领大家走近“蜀道明珠”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领略武周至开元时期的石窟造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