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物之窗 | 河南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奉仙观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大象新闻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0-08 11:13 浏览次数:

  它们跨越时间长河,见证历史变迁;

  它们凝结过去、连接当下、传承未来。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

  带您走进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遍访石窟寺,

  聆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人故事。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

  今天我们探访的是

  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奉仙观

  奉仙观全景

  游客:

  奉仙观?是吕布那个“奉先”吗?

  导游:

  不是吕奉先,是神仙的仙啦!但你还真说对了,奉仙观建于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原名叫做“奉先观”,意为供奉先人之意。奉仙观历代高道辈出,唐代二鲁真人曾修道于此。北宋时,著名道士贺兰栖真修道于此,受到宋真宗召见,被敕封为“宗真大师”。

  游客:

  原来如此。

  奉仙观山门

  游客:

  导游,奉仙观始建于唐代,那这里应该有不少历史文物遗存吧?

  导游:

  问到点上了!奉仙观内现存有唐代的太上老君石像碑,有清代建筑山门和明代抱鼓石狮子门墩。有明代建筑玉皇殿,三彩琉璃脊兽为明代珍品。还有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三清大殿,它是中国减柱造法,木结构建筑的典型案例,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三清大殿

  游客:

  三清大殿是减柱造建筑,有点不太懂,导游,你能解释解释吗?

  导游:

  这位游客捉摸细节很到位啊。三清大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由道人贺兰栖真采修,采用了减柱造的建筑手法,也就是说,将室内的柱子减去,扩大殿内空间的做法。三清大殿殿内本应有8根柱支撑,可是采取横跨梁的结构后,就能减去6根,只用2根,而且还很稳固,可谓构思奇妙、大胆创新。而且所用的木材不加工修饰,去皮即用,保留原木原样,省时省力,表现了当时少数民族的豪迈气派。三清大殿的柱子和梁架采用荆木、桑木为梁,枣木、柿木为柱,且为根部,在全国极为罕见。三清大殿为我国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中国古建专家梁思成看后评价说:“手法豪放,运思奇特”。

  柿木梁

  荆木梁

  奉仙观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荆梁北街,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余年。奉仙观坐北朝南,整体为长方形,现存金、明、清各代建筑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厢房等十座三十间。院内建筑布局合理,结构紧凑,错落有致,文物价置很高,2001年奉仙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