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交流展示2024年度河南省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科研工作新成果,12月19至21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在安阳市举行。
来自河南18地市及省直管县的文物考古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博物院、郑州大学、湖北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安阳市文物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主持。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在开幕式上表示,本次交流会参会代表人数之多、汇报项目之多前所未有,这就说明了河南的考古工作任务繁重,成果越来越多,前景越来越好。今年汇报的每一项成果都很重要,特别是大部分汇报人都是年轻同志,对于提高一线考古工作者材料整理能力、大众发言能力和学术攻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慧明对河南考古2024年的工作进行总结。考古发掘方面,今年全省共实施主动性考古调查勘探项目15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33个,实施基建考古调查勘探项目1100个,考古发掘项目175个。永城王庄遗址、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遗址2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开封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方城八里桥遗址等项目考古成果,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平台发布。
遗址保护利用方面,殷墟博物馆建成开放,累计接待观众140万人次,北宋东京城顺天门、汉魏洛阳城、淮阳平粮台等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开封州桥遗址“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截止到11月底,共接待人员6万多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各考古单位举办丰富多样的考古普及活动,推动文物活起来,扩大河南考古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在致辞中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河南考古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年终汇报交流会,并且欣喜地看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身影。作为老一代考古人,他有义务为年轻人搭建平台,河南更是值得大家为考古学奉献青春的最好的阵地。王巍还希望每一位汇报人都要明确汇报学术目标、技术路线,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对其他人有所帮助,对其他的发掘者有所启示,真正起到互相交流的作用。
开幕式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琴、安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焦亚军共同为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安阳工作站揭牌。
会议结束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琴对为期两天的汇报交流会进行了学术总结。
一是考古成果丰硕。本次共有45个考古项目参与汇报,包含考古调查勘探、考古发掘、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研究等领域。发掘工作涵盖主动性考古、抢救性考古、配合基本建设考古等多个方面,年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明代,为研究中原文明的历史脉络、文化特色和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二是技术路径新颖。本次参与汇报的各个项目学术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多元,重要的发现令人耳目一新。除运用传统的田野发掘技术外,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极大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为考古学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是团结合作意识强。文物考古机构自身团队、各级文物考古机构之间、考古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取得更为重要的成果,另一方面在工作中通过技术观点等交流,有助于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进而培养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四是年轻的面孔多。在这次会议中,众多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崭露头角,为河南考古事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动力。他们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信在未来的考古事业中,这些年轻的力量将继续茁壮成长,为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贡献自己的智慧。”李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