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博物馆社教老师郭琳娜为市民讲述甲骨文中“蛇”字的历史演变。
小朋友展示制作的蛇元素冰箱贴。
核心提示
春节假期期间,许昌市博物馆以节气文化和生肖文化为主线,精心筹备了一场年味儿浓郁、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
本期《人文许昌》,记者带您走入许昌市博物馆,感受一下蛇年春节的魅力与节日文化的内涵。
“寻蛇之旅”很有趣
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长河之中,汉字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每一个都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神秘的起源。
“甲骨文中的‘蛇’字形象生动,呈现出一条蜿蜒的蛇形,头部突出,尾部弯曲。此时的‘蛇’多用于占卜,涉及自然现象、图腾崇拜或吉凶预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蛇的崇敬和恐惧。从甲骨文、《山海经》的记录,到青铜器、画像石上的图像,蛇的灵影遍布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也以蜿蜒之姿,游弋于世界文明的长河里。”1月29日下午,在许昌市博物馆,该馆社教老师郭琳娜为市民讲述甲骨文“蛇”字的历史演变,吸引了不少人。
“这个象形字真的跟蛇很相似。”在许昌市博物馆举行的“生命律动——古代动物造型艺术展”上,一个小朋友看到墙面上十二生肖甲骨文“蛇”字的介绍,感到非常好奇。将甲骨文“蛇”字与展柜中的彩绘人首蛇身交尾陶俑对比,更能让人感受到生肖蛇的独特文化。
“我也看到了一条小蛇。”在另外一个展柜中,一个小朋友看到站立的彩绘十二生肖陶俑双手抱着一条小蛇,立即跟家人分享她的“新发现”。
一块汉代双蛇砖上,富有动态的蛇形曲线不仅展现出汉砖的厚重,也向人们呈现出生机。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蛇被称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其无足而水陆畅行,冬眠或蜕皮后宛若新生,种种特质令古人敬畏并将其神化。它亦正亦邪,代表着神秘和重生的力量。”活动现场,讲解员汪洁琳不时穿插其中,向观众介绍《白蛇传》等有关蛇的前世今生。
“春节期间,我们针对生肖蛇年的特点,让观众在博物馆寻找与蛇有关的文物或文字,进行体验互动。‘寻蛇之旅’活动吸引了不少人参与,为喜庆、祥和的蛇年新春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采访中,许昌市博物馆社教部主任张裕说。
猜带“蛇”字谜语,制作冰箱贴
“新年情景,纷纷展望,打一交通设施。谁能猜出来?”
“我猜是‘蛇形通道’。蛇形别解为蛇年情形,通道别解为通通在说话,对应的谜面是纷纷展望。”不一会儿,一个叫程丽萍的大学生就把答案说了出来,赢得现场观众的喝彩。
“白娘子口含灵芝,打一中药名。”
“我猜是蛇衔草。”
现场每个猜对谜底的观众,都能获得一份小礼品,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截至2023年1月,中国共记录了312种蛇类,是世界上蛇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目前我国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看,自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一些文物上就已出现了蛇的形象。”讲解员汪洁琳说,蛇常常与人或其他动物结合成为神灵,中国人信仰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便是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广为流传的。另外,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或英雄,多为人首蛇身,这一图案可能是图腾要素。
接着,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制作了蛇元素的冰箱贴。
“许昌市博物馆开展的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提高了动手能力,体验了浓浓的年味儿,感觉这个春节过得很有意义。”市民张晓红对记者说。
打卡拍照,分享快乐
记者了解到,为丰富活动内容,许昌市博物馆为市民设置了多个拍照打卡地。市民踏入博物馆之后,在馆内探寻隐藏蛇元素的文物,用镜头捕捉它们的身影,并将照片分享至朋友圈或抖音等平台。
带上许昌市博物馆“灵蛇贺岁,寻宝活动”话题标签,集齐8个赞,前往指定地点,就可以领取博物馆精心准备的新春礼品(每日限量100份),让春节假期的喜悦在社交媒体上欢乐传递。这个活动吸引不少年轻观众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动印记。掐丝珐琅,这一源自宫廷、典雅绚丽的艺术珍品,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许昌市博物馆社教老师手把手教市民制作精美的掐丝珐琅杯垫,他们在指尖触碰间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传统工艺的非凡匠心之美,让人流连忘返。
另外,在许昌市博物馆三楼“陶瓷艺苑”展区,观众不仅能在三楼参观“陶瓷艺苑”展览,还可以体验马赛克花瓶工艺品的制作。现场热闹非凡,气氛温馨、融洽。参与者将古代花盆的典雅韵味与现代马赛克艺术的独特风格完美融合,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艺术氛围中,深刻感受浓浓的“蛇年”氛围与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同迎接新春的美好祝福与希望之光。
“接下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元宵节,我们博物馆会邀请广大市民制作精美的小灯笼,点亮元宵佳节,感受传统节日的温馨与欢乐。”许昌市博物馆网信与文创中心主任陈亮介绍。
(许昌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增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