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2月26日,殷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在安阳启动。同时,备受瞩目的“王入大邑商--天津博物馆藏武丁卜辞探亲展”正式开展,36片甲骨珍品在离乡百余年后,首次回到安阳展出。
郭有明摄
本次活动以“赓续殷商文脉 共启传承新章”为主题,来自全国考古学、甲骨学及博物馆领域近50位专家学者齐聚殷墟所在地,共话商文明传承新篇,共绘殷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蓝图。
活动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殷墟博物馆代理馆长施劲松介绍,殷墟是中国考古学开始的地方,殷墟博物馆是中国考古学产生、发展的缩影。从1928年首次发掘至今,从梁思永、夏鼐先生开始,走出了许多考古学家,让殷墟走向世界,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本次展出的36片甲骨均为武丁时期的王卜辞,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材料,涵盖王室祭祀、军事战争、官员任命、农业生产等方面。其中,3片首次在天津博物馆之外的场馆展出,1片之前从未展出。这批甲骨不仅承载着商王武丁时期的占卜密码,更见证了安阳与天津两地文化的深度交融。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甲骨学学科首席教授宋镇豪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甲骨比作“游子”,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此次展览意义重大,希望借此展览助力甲骨学研究。”他说。
郭有明摄
当天下午,殷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商文明考古研究成果及活化利用、新时代背景下殷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路径等内容展开研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此外,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的展陈美学和殷商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2月27日上午,宋镇豪先生还将以“天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的整理”为题,系统解读此次甲骨“回乡探亲”特展的意义,揭示这批文物对商代历史研究的突破性价值;博物馆学专家龚良将分享国内外博物院陈展经验,提出“挖掘文物背后的关系和故事”的策展理念。
郭有明摄
本次活动,既是殷墟博物馆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亦是殷墟博物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起点。未来,殷墟博物馆将以世界一流博物馆为目标,不断加强与国际国内同行交流与合作,讲好殷墟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观众更加直观、更加沉浸地感受以商文明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出彩时代。
据悉,殷墟博物馆开馆以来,接待观众近180万人次,荣获“年度科技创新博物馆”,连续两个季度蝉联中博热搜榜“考古遗址博物馆前30”第一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