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西大地的怀抱中,三门峡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探索者的目光。第四次文物普查的号角吹响,一支由文物工作者组成的普查队伍,以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踏上了前往灵宝市朱阳镇寺上村的征途。一场关于文化遗产的探寻之旅,正在这片未被现代文明完全触及的土地上悄然展开。在这片密林丛生、闷热潮湿的未知领域,用汗水与坚持,书写了一段关于探索、艰辛与发现的感人篇章。
寺上村,一个名字中就蕴含着故事的地方,摩崖题记、鱼窟寺的悠悠古韵已让人神往,而此次新发现的禅林寺遗址,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期待。
地形复杂,险象环生
随着晨曦初破,普查队员们已整装待发,他们的装备简单而实用:镰刀、防虫剂、水壶、干粮,以及那份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敬畏。面对崎岖不平的山路,蜿蜒如龙脊,隐于茂密丛生的灌木及藤蔓之中,他们只能依靠手中的镰刀,一刀一刀地开辟出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道路。汗水浸湿了衣衫,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闪烁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执着与热爱。
然而,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进入密林深处,普查队伍就遭到马蜂的袭击,三位队员不幸遭遇了马蜂叮咬,其中一名队员隔着头发,头皮被马蜂被蛰了三口,其他队员有的腿被叮蛰,有的脸被叮蛰,有的胳膊被叮蛰,队员们被蛰了八口,瞬间叮蛰处个个都红肿起来,痛苦的表情扭曲了他们原本坚毅的脸庞,此刻疼痛与危险骤然笼罩。但勇敢的他们没有退缩,简单处理后,为保护其他队员,在向导的建议下绕道山体背阴面继续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文物工作者的坚韧与不屈。前进过程中,被马蜂蛰咬的刺痛、蚊虫叮咬的骚痒、防蛇防虫的警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困扰,在漫长的跋涉中却成了不可小觑的难关。但队员们的眼神中只有坚定与执着。他们知道,每一次的艰难前行,都是为了更接近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宝藏。
尤为感人的是,队伍中那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女队员,面对体能的极限挑战,她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队友们的鼓励与帮助下,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这份坚持与勇气,成为了这次普查中最动人的风景线。
地形复杂,险象环生,即便是高科技的无人机在这片密林深处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机翼在尝试腾空而起时,不幸被茂密草丛中尖锐的草叶紧紧缠绕,每一次努力起飞都伴随着失败,仿佛大自然也在考验着普查队伍的决心与智慧。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战,队员们没有丝毫的气馁与退缩,在无人机多次尝试起飞未果后,队员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敢与机智。他们决定采用最原始也是最危险的方法——用双手作为支点,小心翼翼地托举起无人机,试图帮助它挣脱束缚。这一举动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但队员们毫无畏惧,他们的眼神中只有坚定与决心。随着无人机在队员们高举的双手中缓缓升起,那一刻,仿佛所有的困难与挑战都被抛诸脑后,一个关于探索与梦想的航程正式起航。无人机下,崖壁与沟壑之间,拍摄组的队员以树为依,以险为伴,只为捕捉那稍纵即逝的历史瞬间。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拉长,与古老的遗迹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蜿蜒崎岖又藤蔓丛生的山路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苦跋涉,普查队伍首先抵达了本次普查的第一站——鱼窟寺。这座古老的寺庙坐落在灵宝市朱阳镇运头村西南约500米处的涧河西岸,佛山余脉的龟头山上,环境清幽,历史悠久。队员们顾不上休息,使用RTK定位仪、无人机、手持终端等现代测绘工具,立刻开展对鱼窟寺及其周边环境的复查及数据采集工作。对寺庙的斗拱及梁架进行尺寸测量并详细记录。同时,还采集了寺庙周边的环境数据,如地形高程、植被分布等,以便后续进行三维建模或环境复原。
紧接着,普查队伍继续前行,抵达了第二个普查地点——位于朱阳镇寺上村的摩崖石刻。当摩崖石刻映入眼帘的那一刻,队员们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这些石刻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却依然保留着清晰的字迹,诉说着一门四尚书的许氏家族游学禅林寺及寺山的时间和经过,也侧面反映了禅林寺曾经的辉煌与沧桑。队员们纷纷围在石刻前,仔细研究着每一个细节,试图从中解读出更多关于禅林寺当时社会的信息。摩崖石刻的保存状况、刻字风格及内容,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普查队员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与古人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这些石刻资料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还激发了队员们对于古代建筑、宗教文化、社会变迁等领域的深入思考。他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审视禅林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发现石塔
辛勤耕耘终得瑰宝
不知不觉已到正午,队员们的午餐,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烧饼、鸡蛋、矿泉水,却足以让疲惫的身躯重新焕发生机。短暂的休整后,他们再次踏上征程,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在天黑之前,完成今日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使命。
在本地智者的引领下,当我们一行接近山体顶端的时候,于杂草藤蔓交错的幽微之处,两尊石塔悄然揭开了的神秘面纱。它们静静地伫立在浓密疯长的杂草之间,石塔,宛若穿越时空的信使,以其独特的造型诉说着过往的辉煌,那些细腻的雕刻艺术,更是匠人情感的倾注,每一刀一划皆蕴含着对佛法的虔诚与敬仰,让观者不禁沉醉于那个佛教文化如日中天、工艺水平登峰造极的时代。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探索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与见证者,共同守护着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脚步逐渐深入遗址的核心区域,一片被岁月侵蚀得几乎难以辨认的残垣断壁若隐若现。起初,队员们只是被其古朴的气息所吸引,但随行的专家,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敏锐的洞察力,迅速察觉到了其中的不凡之处。专家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着那些散落的石块与残破的砖瓦,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轻轻拨开覆盖在表面的杂草与泥土,仿佛是在揭开一层神秘的面纱,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这些残垣断壁,竟是昔日大殿的一角!
这一发现如同石破天惊,瞬间点燃了队员们的激情。他们纷纷围拢过来,仔细辨认着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砖瓦的纹理与排列。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开始根据这些线索,尝试勾勒出整个大殿的轮廓。
随着清障的不断深入,惊喜一个接着一个。首先,是东墙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紧接着,南墙、西墙、北墙也相继露出了它们的真容。整个大殿的轮廓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了他们的眼前。四面墙壁,虽已残破不堪,但那份古朴与庄重却丝毫未减,反而更加激发了队员们对历史的敬畏与向往。
在遗址的某一区域,队员们发现了一块被毁坏的石碑,碑头“重修禅林寺记”六个大字清晰可见。这块石碑不仅见证了禅林寺的重建历史,其碑文更是研究该寺兴衰变迁、僧侣生活及地方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碑文用柳体书写,落款为灵宝县知县郝县承及典吏僧人司师耶士,时间为大明嘉靖拾柒年戊戌盛春仲月初三丁未吉辰。这些信息为我们勾勒出了禅林寺在明代的一段重要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仿佛忘记了疲惫与饥饿。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发现的渴望与对历史的热爱。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项伟大的事业——揭开历史的秘密,传承文化的精髓。
发现禅林寺大殿的柱础石
这是一次关于探索与发现、关于坚持、关于团队精神的旅程。队员们逐渐感受到了禅林寺所散发出的独特氛围。那是一种融合了禅意与自然之美的和谐之境,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之外找到了一片宁静的避风港。他们站在遗址的高处,眺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和近处葱郁的林木,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当夜幕降临,一天的普查工作圆满结束,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体相视一笑,那份成就感与满足感足以消灭身体的劳累,是任何言语都难以表达的。他们知道,今日的努力,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未来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他们的故事,将随着历史的河流,继续流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探寻、去守护、去传承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