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局驻大朱村工作队
依托乡村学堂开展国庆主题教育活动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09 16:38 浏览次数:

  墨香弓矢映初心,乡村学子国庆悟传承。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6周年生日之际,10月1-4日,大朱村“三委”和河南省文物局驻村工作队组织开展书法、礼射活动,礼赞国庆。“活化非遗、以文化人”,将技艺传授与心灵滋养相融,既让乡村学子触摸文化根脉,更创新乡村教育路径,为乡村文化振兴播撒希望的种子。河南省文物局驻大朱村第一书记毛圣龙及大朱村乡村学堂书法课教师李在臣、礼射课教师陈洁,以行动践初心,现场对孩子们进行专业的传统文化技艺辅导。大朱村的孩子们以书法寄情、以礼射抒怀,用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方式礼敬祖国,开启了一段兼具文化深度与成长温度的国庆假期。

河南省文物局驻大朱村工作队依托乡村学堂开展国庆主题教育活动

  2025年国庆期间,大朱村乡村学堂内,透着别样的沉静 ——二十几名孩子屏息凝神,右手握笔悬腕,在老师的细致指导下,一笔一画临摹隶书字帖中的经典范式,墨色在宣纸上晕开,汉字的结构之美与韵律之趣,悄然融入孩子们的感知。随后,学堂外的开阔场地上,热闹与庄重交织,孩子们在老师的示范下持弓、搭箭、拉弦,学习传统礼射技艺,当弓弦振动的清脆声响掠过耳畔,一支支箭矢精准飞向靶心时,场边顿时响起阵阵欢呼,传统文化的活力在此刻尽情释放。

河南省文物局驻大朱村工作队依托乡村学堂开展国庆主题教育活动

  一、传统技艺:双遗产的活化传承

  国庆期间,大朱村乡村学堂之所以能将书法与礼射两项传统技艺精准融入假期课程,正是源于河南省文物局驻村工作队“文物+赋能乡村振兴,优先发展乡村教育”的实践理念。驻村工作队不仅为学堂谋划课程设计支持,更推动非遗资源与乡村教育场景深度结合,为乡村教育注入鲜活的文化活力。书法教习环节,乡村学堂书法课李在臣老师遵循“以字载道”的教学思路,系统讲解书法从甲骨文到隶书的历史演变,以及每个书体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孩子们手腕悬空稳定,笔尖在练习纸上轻轻滑过,在起笔、行笔、收笔间,亲身感受汉字的间架结构与笔墨韵律,更在横竖撇捺中触摸文化根脉“,孩子们不仅是学习写字,更是通过书法走进汉字背后的智慧与价值观—— 比如‘仁’字的结构寓意,‘礼’字的文化内涵。”礼射环节的设计同样紧扣“以射明礼”的教育主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礼射远不止“射箭”这一体育动作,更蕴含着“正心、修身、明礼”的道德追求。乡村学堂礼射课陈洁老师按照礼射教学规范,向孩子们完整演示拉弓、放箭、拔箭的动作要领,更逐句讲解礼射前的揖礼、射后的致敬等礼仪规范,将道德修养的培育融入每一个动作细节,“拉弓时要心无杂念,姿势要端正 —— 这不仅是锻炼臂力,更是修炼心性,学会专注与敬畏”,礼射老师的强调,这正是“以艺养德”理念的生动传递。

河南省文物局驻大朱村工作队依托乡村学堂开展国庆主题教育活动

  二、文化价值:从技艺到心灵的滋养

  大朱村乡村学堂的国庆活动,并非偶然的文化体验,而是河南省文物局驻村工作队“以文化滋养心灵,以技艺传承根脉”价值导向的具体落地,更是驻村工作队放弃正常休息将乡村学堂常态化运营的日常延续,标志着乡村学堂正在配合学校教育,重塑家庭教育,完善社会教育,逐步向“技艺习得+文化认同+心灵成长”的多元教育目标发展。礼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传承路径的创新,其源于将礼射文化与民俗节日深度绑定,国庆这一特殊时间节点,既为礼射技艺提供了“活态传承”的载体,更让孩子们在“礼敬祖国” 的情感共鸣中,理解礼射“敬人、敬事、敬道”的深层内涵,使古老技艺真正“接地气、入人心”。

  “礼射要实现更好的传承,不能脱离生活场景,必须与传统民俗节日、时代主题相结合”,毛圣龙坦言,这一思路正是受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要求的启发。书法的教学设计亦此,国庆期间学习书法,孩子们在临摹“国”“家”“和” 等汉字时,感受的不仅是笔墨技巧,更是与先辈“以字传情、以文载道”的精神对话,正如李在臣老师所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脉,透过书写,孩子们能建立与历史的情感连接,培育深厚的文化认同”。这场以“书法 + 礼射”为载体的国庆活动,不仅为乡村学子留下了难忘的假期记忆,更践行了河南省文物局驻村工作队“以文化振兴乡村” 的探索方向,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思路。

河南省文物局驻大朱村工作队依托乡村学堂开展国庆主题教育活动

  三、教育创新:乡村学堂的文化实践

  大朱村乡村学堂的实践,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河南省文物局驻村工作队“以文物+赋能乡村振兴”、“常态化推进公益学堂”的典型缩影——依托河南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乡村学堂为节点,搭建“非遗技艺+民俗节日+心灵培育”的三维教育平台,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多元的传统文化体验。

  此次国庆文化实践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力量,既体现了河南省文物局驻村工作队对乡村儿童成长的持续关怀,也形成了“大朱村‘三委’统筹+公益机构支持+乡村学堂落地” 的协同育人模式。这种创新的文化教育模式,打破了乡村教育“重知识、轻文化”、“重讲授、轻参与”的局限,为乡村孩子提供了“静能品墨韵、动能习礼射”的成长体验。正如活动参与者所说:“活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给孩子和村民们送上了一份有内涵、有温度的‘文化厚礼’,让整个乡村都浸润在文化氛围里”。

  在河南省文物局驻村工作队积极组织下,乡村学堂正在尝试超越“教学点” 的单一属性,成为辐射整个村庄的文化传播节点——既为孩子提供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定期向村民开放书法体验、礼射展示等活动,让文化振兴的成果惠及每一位乡村居民。墨韵染笔,礼乐作序,书法的“静”与礼射的“动”,实现了文化层面的和谐统一,为乡村教育开辟了“以文化人、以艺育人”的新路径。那些在笔墨间感知的文化温度,在弓弦上体悟的专注与敬畏,如同文化振兴中精心播撒的文化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如今,大朱村乡村学堂的文化活动,已成为乡村振兴公益项目的核心实践之一,河南省文物局驻村工作队将始终坚持以“为乡村留守儿童打开传统文化大门”为初心,联合社会各界力量,通过持续优化课程设计、整合资源力量,让书法、礼射等传统技艺走出典籍、走进乡村,在乡村大地上展现出跨越千年的新生命力,更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深深扎根。